客服热线:13552441705

种植课堂:冬小麦为什么一片青一片黄?

2024-05-27 09:32 浏览:3 评论:0 来源:农易网   
核心摘要:此时很多地区的种植户朋友已经将新一季的小麦播种,也就是冬小麦,但是年前的时候有些地区的冬小麦会发生青一块、黄一块的现象,

此时很多地区的种植户朋友已经将新一季的小麦播种,也就是冬小麦,但是年前的时候有些地区的冬小麦会发生青一块、黄一块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小麦在年后的产量会大打折扣,下面一起看看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种植课堂:冬小麦为什么一片青一片黄?-图片版权归惠农网所有

1、播种密度过大,不均匀,播种的密度太大,小麦在生长的过程当中,播种密度太大的部分,需要的养分被小麦苗争先夺后的使用,“僧多粥少”,出现小麦苗发黄,播种密度,相对较稀的地方,小麦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充足,表现绿油油的比较健壮。这样就出现了青黄相间的现象。

2、缺少氮素肥料,冬小麦种植在土壤质地比较严重,土壤肥力比较差,当年经过玉米秸秆还田而没有使用尿素作为氮元素的。小麦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用到大量的氮肥,当进行玉米秸秆还田之后,玉米秸秆在腐烂的过程当中,会吸收相当多的氮元素化肥。

如果在秸秆还田时,没有进行补充,使用适量的氮元素,小麦生长需要氮肥,玉米秸秆腐烂也需要氮元素来支撑。这样就造成了小麦田的氮肥严重不足。氮肥是小麦形成叶绿素必不可少的肥料之一,氮肥充足,冬小麦生长旺盛,叶片油绿,一片健壮的样子。

解决措施:迅速追施速xiao氮肥。为了促使麦苗尽快转化,要立即追施氮素肥料,每亩可施尿素15~20斤或碳酸氢铵40~60斤,或追清水粪1000~1500斤。

3、遭受麦圆蜘蛛为害,常使麦苗成块或成片受损,叶片黄中带红色;解决措施:及时围歼麦圆蜘蛛。可选用15%哒螨酮乳油2000~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500~600倍液喷施,将麦圆蜘蛛消灭在点片阶段。

4、部分小麦整地的时间紧迫,土壤耕整比较粗糙,播种质量不够精细,麦苗根部与土壤未能紧贴融合,根系发育不全,肥水供应短缺,麦苗素质较差;

种植课堂:冬小麦为什么一片青一片黄?-图片版权归惠农网所有

解决措施:改善田间生存环境。为了给小麦营造一个较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一要清理好麦田厢沟、围沟、腰沟及四周排水大沟,降低地下水位,做到能排能灌能滤,二要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促使根系下札,三要在小麦拔节之前进行镇压,使小麦根系与土壤紧贴,确保肥水能及时。

5、播种过深。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为3-5厘米,如果超过了5厘米,那么出的苗长势弱、黄、分蘖率偏少。

6、小麦田地势较低。有的小麦田地势较低,麦田四周无大的排水沟,有的种麦区域雨后排水不够及时,受渍的麦苗根系变成黄褐色或黑色,地上幼叶逐渐转黄。

7、田间湿度过大,常发生在接水稻茬口种植的小麦,在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畅的田块儿。根系生长不良,小麦苗生长缓慢,不匀称,都转化为僵苗。

8、小麦纹枯病,小麦受到纹枯病病病菌的危害后,小麦的根系吸收肥水的能力降低,向上传导的茎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养分输送困难,这样就造成了小麦,受病的叶片发黄,不受病的叶片正常。因此,防控小麦纹枯病。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9、土壤过于干旱,正常的水分是维持小麦苗正常生长的。自秋季小麦播种以来,降水量稀少,特别是一些沙质土壤。水分流失快。常表现为缺水,出现黄苗。

10、小麦苗根部出现蚜虫,叶片背面有红蜘蛛危害,这两种害虫,都是以吸小麦叶片的营养来生长的,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小麦根系吸收的营养被害虫截留,无法满足植株本身的需要,这样,小麦就会出现发黄。

11、喷洒除草剂药害,有的农民朋友,为了图省事,想达到效果好,对除草剂的用量,不是把握很严,随意增加除草剂的用量,也会导致小麦出现发黄的现象。

种植课堂:冬小麦为什么一片青一片黄?-图片版权归惠农网所有

12、耕层浅。一般来说,秸秆还田现象比较多,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但是,现在玉米秸秆还田量大,耕层一般都不足20厘米,小麦很难扎根土壤中,养分供给不足,长此以往,出现黄化现象不足为奇。

13、持续低温冻害。冻害的叶片一般扭曲,在叶片幼嫩叶尖或叶片中间位置发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很多地区连日的阴雨,持续低温,光照时间少,小麦苗情整体较弱,受低温冻害影响表现出叶黄。

冬小麦冻害年后补救措施如下:1、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主茎和大分蘖已冻死的麦田,到小麦返青拔节期结合浇水施拔节肥,施尿素10-15公斤/亩。

2、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补救施药(喷施进口施倍多+碧护)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3、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内消耗的养分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

下一篇:

我国将以高水平法治保障粮食安全

上一篇:

黄瓜褐斑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187056308@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