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更是政协组织沟通党委政府和界别群众的“连心桥”。
回眸2023年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成绩单”,精彩不断,亮点纷呈。一年来,市政协始终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服务群众、彰显特色、履行职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协智力密集优势和信息“直通车”功能,共征集社情民意信息677篇,以《协商建言》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编报104篇;在《榆林政协》杂志刊发20多篇;向省政协编报107篇,实现了信息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发挥“小灵快”“直通车”作用
成绩的背后,既是市政协推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丰硕成果,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一件件信息和所提建议被采纳落实后的实际成效。
据了解,《回归基准电价,帮助困难企业尽快复产》《加强“流动厨房”监管,保障乡村“舌尖上的安全”》《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个人隐私更需保护》等7篇信息被省政协采用,有4篇信息得到了省级领导批示,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推动落实。
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好社情民意“小灵快”“直通车”作用,真正把政协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基本遵循。如今,许多类似的经济社会大事、民生改善的关键小事,正通过社情民意信息这个渠道得到推动落实解决。例如,《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提升》《建好充电桩破解充电难》《推动老年大学积极发展》《在崇文路西口与榆林大道之间建设人行天桥》等5篇信息被市级有关部门采纳,其中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拓宽渠道架好“连心桥”
过去一年,市政协进一步强化对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全过程谋划,拓宽反映新渠道,不断加强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联系联动,力争做到反映的问题有前瞻性、综合性、预警性,上报的信息有分量、有深度,字字聚焦发展,句句紧扣民生。
一方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政协拟定若干个征集要点,请政协委员和特约信息员围绕征集要点,深入实际调研,及时反映真实客观、论述充分、建议可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同时,在市级各民主党派和市工商联建立了信息员队伍,通过他们反映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其他统一战线成员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看法和主张。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28个市政协委员工作室紧贴基层、紧贴群众的优势,把信息联系点建到社区、建到企业、建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信息征集工作,进一步拓宽了高质量信息来源,努力架好“连心桥”,让社情民意信息接地气、连民心。例如,市政协社法民宗委反映的《关于保障燃气使用安全的建议》,在充分了解目前社会情况后,聚焦突出问题、关键环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提出了符合我市市情的意见建议。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打破社情民意信息“石沉大海”、乏于问效、价值大打折扣的“僵局”,让社情民意“提了不白提”?
市政协把信息办理落实反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跟踪问效,联合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市政协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办法》,明确规定包括社情民意信息在内的委员履职成果办理时限,与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开展社情民意信息办理“回头看”,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由“做了什么”“做了多少”逐步向“做出了什么效果”的转变。
建好用好“智慧政协”履职平台,进一步优化社情民意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报送流程;发挥界别专业优势和委员主体作用,在政协委员、党派成员和专家中遴选出具有专业优势的人才,组建了特邀信息员队伍。
将各县市区政协、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纳入履职考核范围,按季度通报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全年印发社情民意信息工作通报4期;邀请省级有关专家举办社情民意信息辅导班,组织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参加社情民意信息专题培训,切实提升选题精准度、提升写作技巧、增强建议可行性;根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评选表彰办法》及有关规定,召开了全市政协系统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会议,对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委员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一年来,市政协通过社情民意信息这一“直通车”,让一件件群众身边困难事得到解决,一个个民生心愿得以实现,履职更具“烟火气”。今后,市政协将继续汇集民情民意民智,服务科学民主决策,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政协作用、彰显政协价值、贡献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