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气袭人。走进山阳县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大棚,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看,滑子菇还在继续出,过不了两天就可采摘。”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李仕宏手捧菌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李仕宏自主生产菌袋,为农户养菌供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只是山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山阳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中,通过科技支撑、政策扶持、龙头引领,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基本实现了“一个核心园区示范带动、十大流域整体推进、百个基地规范种植、三千个标准(化)大棚支撑、万户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新格局。
“抓两头,带中间,做强做优食用菌品牌”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2.9%,气候湿润,发展食用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菌业富民,事实证明,群众不同程度地在受益。
“我们组建技术研发团队,进行菌种研发、品种选育等核心技术攻关,采取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规范。实行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回收合同,实行保护价回收,化解广大农户风险。”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说,“抓两头,带中间,做强做优食用菌品牌。县上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技术操作简单、劳动密集的中间种植管理环节交给经营主体和农户,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
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模式,不仅减轻了企业征地、投资、用工等方面的负担,而且为扩大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企业为群众建棚和提供菌袋,统一回收产品,群众只要浇水采摘,就可获得收益。”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戴元平介绍,项目二期每天可循环生产海鲜菇、蟹味菇、鹿茸菇4万袋,年产能1200多万袋。
据了解,公司目前已建成6000万袋菌袋自动化生产区、1200万袋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区、1000吨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包装区“三大核心区”和科技研发、技术培训、试验示范“三大融合基地”。
“人、棚两不闲,错茬生产放大经济效益。目前,公司正在探索菇耳连作模式,两年可生产5茬食用菌。”戴元平对山阳县的气候优势充满了信心。
戴元平认为,微生物生长主要控制温度、湿度、通风,把握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平衡点,就能生产出好菌。目前,该公司年产黑木耳4000万袋、菇产品550万袋。
“在和丰阳光公司引领下,全县培育陕西诚惠、兴茂绿能等121家经营主体,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高坝油江河、十里磨沟河等10条流域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169个、标准化大棚3300个。”山阳县特产中心主任王吉有说。
“农企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山阳县十里铺街道王庄村曾经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沟。惊喜的是,自从大伙跟着公司种植香菇后,家家盖起了楼房,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我们有个香菇种植微信群,遇到啥技术难事,只要在群里一发,马上就有人回应。”十里铺街道王庄村村民王兰万万没有想到,脱贫后,在自家院子还能“长”出钱来!
说起农企抱团发展食用菌,绕不开一个人——陕西兴茂绿能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治飞。
由贫困户到致富领头人,张治飞始终认定一个道理:大家富才是真正富。
多年来,张治飞创办的食用菌产业园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就近农户120多人在园区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
张治飞说:“我们充分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引导周边4个村356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年种植香菇30万袋,户均增加经营性收入2000元。通过争取8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向村集体按8%进行固定分红,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4万元。”
目前,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标准化香菇大棚100个,已建成现代化生产车间、培养车间、包装车间、周转库等6800平方米,安装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设备8台(套),配套建设冷链仓储等附属设备设施、教学培训室以及产品展示直播平台,年生产香菇300万袋,种植香菇110万袋,加工及销售食用菌产品150吨,产值2500多万元。
不只是发展大棚香菇,羊肚菌种植同样风生水起。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镇上采取粮菌套种模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山阳县高坝店镇镇长张晨说。
据介绍,高坝店镇引进陕西金鑫福茂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生产羊肚菌,有村集体建设大棚290个,涉及4个村163亩。羊肚菌11月初种植,次年5月1日前收获后,群众还可种植黄豆和玉米,亩均效益3万元,纯利润1.5万元以上。
“农企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在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李仕宏一再表明利益联结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农户实现了土地流转挣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自主经营挣现金,企业同时实现了规模扩张。
“钱都送到家门口,好日子更有奔头”
食用菌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打破技术壁垒,让留守人员能居家致富?山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庭院经济,为农民增收加固了一道“保险锁”。
“政府把钱给咱送到门口了,轻轻松松赚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十里铺街道王庄村四组村民舒君玲逢人就说。
今年51岁的舒君玲,尝到了香菇产业带来的甜头,去年公司为她建了1个棚,挣了1000多元,今年又申请增加了1个棚,收入3000元,纯利润2000多元。
“公司给农户建棚,把菌袋做好,每个袋农户只出一块钱,浇一次水,采一次菇,天天都能赚到现钱,明年我还想再扩大规模。”舒君玲面露幸福的笑容,“我还在香菇园打工,开三轮车往县城送香菇,卖一筐能赚10元,每月多收入2000元。”
在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加工厂,七八名妇女正围着台板专注地剪菇根,熟练的动作行云流水。
“我都72岁了,每天能在这里挣几十块钱,已经很知足了,感谢党和政府。”高坝店镇移民搬迁户高秀叶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在产业园务工,她和众多群众一样,对政府心怀感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群众受益。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山阳县中村镇沟口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积累印证了联农带农机制的成效。
“今年,社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多万元。目前,我们正在扩大规模,计划生产滑子菇100万袋,预计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中村镇沟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建军说。
据了解,2022年,山阳县中村镇沟口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与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滑子菇50万袋,流转土地110.8亩,236户土地流转金97351元,带动务工12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长3000元以上。
“我县相继出台了《山阳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户产业扶持办法》等惠民政策,激发了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2022年,全县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8060万袋,产量6623吨,一产产值4.27亿元,综合产值16亿元。1.89万户农户镶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户均年增收1.2万元。”陈立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