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世界大豆总体供应预期充裕,但基于天气良好模型的产量预期正面临着厄尔尼诺的威胁,同时人民币汇率对进口大豆成本的支撑使得豆粕下行幅度削减,且生猪产能的收缩需要较长周期才能体现。中长期豆粕上涨概率总体上大于下滑,操作上建议中长期持多为主。
世界大豆供应总体充足
依据USDA月度报告数据,迄今,世界大豆供应总体充足。虽然10月报告继续下调美豆和世界大豆产量和库存,世界产量下调至39950万吨,已不及4亿吨,但仍较2021/2022年度的36043万吨和2022/2023年度的37024万吨大幅上升;库存方面,相比2021/2022年度的9913万吨和2022/2023年度的10189万吨,2023/2024年度世界大豆期末库存上升至11562万吨,同比分别上升1373万吨和1649万吨。
世界大豆供需局部不平衡
从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大豆价格来看,存在局部不平衡。这种局部不平衡主要反映在美豆和巴西大豆价格的差异,以及国内外之间的价差。而供需的局部不平衡使得供应利空对价格的向下作用削弱。
其一,由于2023年阿根廷大豆大幅减产,使得阿根廷豆粕出口份额相当部分转移至美国,同时也因美国内消费增长,令美豆粕相对强劲,而限制了美豆价格跌幅。
其二,虽然巴西进口大豆到港成本远低于美豆,今年大多时间二者价差在300元/吨左右,但中国并未停止进口美豆。从海关进口数据看,尽管今年前9个月比不上巴西大豆进口18%的增速,美豆进口总量为2011万吨,依然超过上年同期的1938万吨,增速为3.77%。由此看,巴西低价大豆对美豆价格的“拖后腿”作用失效。
其三,巴西2022/2023年度大豆创纪录的高产,以及2023/2024年度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张带来“丰产”压力,使得远期价格出现较大贴水。
其四,中国需求增长,主要是生猪养殖行业产能持续惯性释放,驱动大豆进口或再创新高,年内进口料将轻松突破1亿吨。下游需求增长以及人民币贬值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豆粕价格形成支持。
厄尔尼诺影响世界大豆生产
不利天气风险:10月24日,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最新报告,继续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同时判定正向的印度洋偶极子(IOD)持续。正向的印度洋偶极子通常指向中东澳大利亚地区春季降雨减少,并强化厄尔尼诺的干旱影响。
厄尔尼诺对世界大豆生产的影响:阿根廷,在厄尔尼诺年,一般会带来更多降雨,对大豆生产相对有利,故2023/2024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恢复至4800万吨的预估大致不会有大问题,甚至可能有所增产。巴西,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南部和阿根廷气候相近的产区,如巴拉那州,预期本年度产量丰收;二是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包括最大的大豆生产州马托格罗索州,厄尔尼诺将带来干旱高温气候。
当然,大豆种植面积的继续扩大,会一定程度抵消“不利气候所致减产”的影响,但从上年阿根廷的干旱经验来看,恶劣气候的影响也许会令巴西产量产生较大的波动。
货币因素仍是价格的强支撑
2023年8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围绕7.3一线中轴波动,虽然升值趋势转为高位震荡,但货币因素带来的大豆进口成本的支撑作用依旧。同样条件下,与年初的汇率比较,对大豆成本价格的影响在400元/吨左右。除非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否则货币因素仍将在成本上限制价格的下行空间。
生猪行业发展后劲堪忧
从需求端角度看,2023年国内生猪养殖龙头此前大举扩张带来的产能释放仍在延续。多家上市猪企发布的销售数据均显示,今年前9个月的生猪出栏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如天邦食品今年前9个月销售商品猪459.43万头,而在2022年公司累计销售商品猪442.15万头;温氏股份在2022年全年累计销售生猪1790.86万头,而今年前9个月累计销售生猪1832.59万头;天康生物今年前9个月累计销售生猪205.83万头,去年全年累计销售生猪202.72万头。
不过,由于长期猪价低迷,猪企一年多来大部分时间处于盈亏平衡线之下,长期亏损使得资产负债表恶化。2023年绝大多数的猪企负债同比大幅上升。至今年上半年,20家上市猪企的总负债已从1月份的4363亿元上升至4565亿元,半年增加202亿元,平均负债率高达68.47%,部分猪企负债率甚至超过80%。这也促使较多企业加快淘汰能繁母猪速度,行业收缩已见苗头,不过传导到生猪产能收缩还需时间。